署名文章

PE如何脱颖而出?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年7月
作者:韩微文

“我们有钱,但是好项目不容易找。”这可能是活跃于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PE)投资人当前最普遍的心声。各路资金的大量涌入,既助涨了投资市场的热潮,也加剧了项目竞争的激烈程度。“求贤若渴”的投资人像胆大心细的猎手,他们凝神静气耐心寻觅,一旦察觉动静便张弓搭箭。
不过,对于那些优秀的PE投资机构而言,发掘好的投资目标仅仅是一次成功投资行为的第一步。从项目的寻找,到投资,到投后管理,再到退出,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PE全力以赴。

寻找项目
PE在寻找项目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式。一些领先的PE通常会先对行业作一个梳理,了解行业的基本面,如细分行业的市场容量、发展趋势、驱动因素、竞争态势、利润水平和行业周期等,并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来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备投资吸引力。
与此同时,PE还会审视、判断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选定了重点关注的行业之后,PE需评估自己是否具备某些特别的能力,比如自己的政府关系如何、是否拥有熟悉这个行业的管理团队、在这个行业里是否有上下游资源等,能令自己比其他PE更有可能成功地投资该行业。总之,PE需要判断投资之后是否能形成一个资源网络,在一个独特的投资主题下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来运作项目。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PE还要对这个行业内的主要企业进行梳理和研究。比如可以列出该行业内前20名的企业名单,以及它们各自的背景、业务模式、盈利状况和管理团队等方面的情况,逐一分析之后,PE可选定其中5-10家左右重点关注,并做好投资的准备。
第二种是自下而上式,俗称“扫街型”。投资公司会深入到各地市场,密切关注并积极接触各行业才华出众的企业家,并与活跃的中介机构保持联系。这通常会是一个中长期的投入与积累,投资者需要悉心搭建并维护一个资源网络。现在一些投资基金的管理团队,平时基本不待在北京或上海的分公司,而是前往国内二、三线城市,利用自己的资源网络,寻找、接触有潜力的企业。这样做的益处是,在别人还没有关注到某个有潜力的企业时,自己就已抢先一步,通过与该企业长期的接触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但是这种方式对PE团队的要求相对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系统性来看,可以先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型),后用第二种(自下而上型)。但在中国市场,很多PE公司通常会双管齐下,去寻找好的投资项目。
尽职调查
那么,究竟怎样的项目算是一个好项目呢?通常,投资人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行业、商业模式和团队是三个最重要的评估要素。
首先,投资人会关注项目所在的行业。IT、消费品、工业产品、金融服务这些行业都比较受投资基金的关注。但就领先的PE而言,它们最青睐的还是消费类企业(包括消费品和零售)。研究数据显示,有50%的投资基金表示对消费领域感兴趣,20%则垂青于医疗行业(如图表一、图表二所示)。






在消费领域之内,零售比消费品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主要原因之一是达到一定规模的消费品公司,要么是国外企业,要么是已经上市的国内企业,还没有吸纳投资的私营企业比较少;而零售行业则由于市场分散,企业数量更多一些,机会也相对较多。
电子商务类公司现在是一个热点,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商务也可以划归消费类范畴。与零售相比,电子商务类公司更需跻身全国少数最领先的阵营,才有可能引起投资人的兴趣。相比之下,零售企业只要能成为区域内的领先者,就已经具有不错的投资价值。
其次是商业模式。PE投资的项目与风险投资不同,通常项目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就是说企业大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商业模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投资人重点评估的是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
最后是对企业管理团队的评估。由于PE一般采用参股而不是控股的形式,投资之后项目还是会由原来的管理团队负责管理,所以,原有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投资人对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创业热情和事业专注度充满信心,那么,这将会极大地增加投资人认可项目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评估要素在权重上并无轻重之别,只是在次序上有先后之分。通常,投资人会先评估行业,再评估商业模式,最后再评估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因素相比之下最不重要。事实上,团队因素非常关键,会直接影响一个投资项目的成败。
投后管理
调研表明,虽然50%的投资公司都有意愿投资消费类企业,但最终投资的只有15%。这一方面说明好的项目确实不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PE竞争的激烈。发现了好项目并不意味着投资公司就能够获得这个项目。在当前PE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不拿出些真本事,纵然有好的项目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对手捷足先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到2007年之前,由于当时的中国企业家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尚不熟悉,PE主要凭借自己对资本市场的了解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从而赢得项目。然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对资本运作已经不再陌生,也逐渐熟悉了投资人的圈子。如果PE还是像以前一样,只与企业家交流一些流于表面的资本市场故事,势必会以失败告终。那么,现在的PE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呢?

首先,PE要行商而不是坐商。在长期培养企业家网络的基础上,凭借丰厚的人脉关系和独到的眼光尽早发现有潜力的企业,从而避免置身于与多家PE争夺同一个项目的处境。中国的很多好项目并没有出现争抢现象,原因就在于此。
其次,在投资之后PE要能真正帮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管理改善和价值提升。在这方面,投资人可以做的事情不少,但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投资人要理清重点,专注3到5件可以快速提升企业价值的事情,比如战略规划(回答一个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怎么做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这通常是创业企业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管理水平的提升;财务对内、对外透明度和系统性的增强;后续并购活动的开展(这正是投资公司之所长)。另外政府关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点,通常很多民营企业比较重视。
那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对项目的管理通常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很多全球领先的PE公司会在内部设立一个投后管理部门,通常投资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投资的事,投资完项目之后就由投后管理团队接手负责。而在中国的多数项目中PE都是参股型的,并不控股,大多也没有管理权,甚至连影响力都有限,因此投资团队和投后管理团队的界限并不需要非常清晰。
第二,投资人需要全身心热爱这个企业,把它当成自己的企业,让企业家感受到投资人对企业的热情。一般来说,3到5年之后,PE就会退出,对这一点企业家也很清楚。尽管如此,PE仍应将其视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让企业家把自己当成二次创业中并肩作战的战友。
第三,提供企业尚不具备的东西,包括资源、技能,甚至思想。举例来说,不论是作为工作上的伙伴还是私底下的朋友,不时挑战企业家的一些思路和想法,与企业家在思想上产生碰撞,哪怕只是务虚的,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工作,也有可能启发对方,帮助他更好地判断企业发展的方向。
最后是时间问题,注资以后PE需趁热打铁,即刻开展后续工作。对于投资团队来说,投资一个项目流程繁复,通常费时费力,虽然投完后很自然地会产生暂时轻松一下的想法,但是后续工作绝不可拖延。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老股东和现有管理层不一定希望投资人过多地干预具体事务。不管是哪种情况,PE应该在宣布一个项目,甚至是在还没有开展这个项目时,就开始企业蓝图规划的工作,主动积极地和企业一起探索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贝恩的调研表明,越是尽早为企业提供后续的管理支持,项目的回报就越高(如图表三、图表四所示)。




永辉超市的案例
从前文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次成功的投资,从寻找项目到竞争项目,再到投资之后对项目的管理支持,在每个环节PE都需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去争取成功。以下这个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2006年至2007年间,汇睿资本(原汇丰直投)投资了总部在福建的永辉超市。永辉超市在福建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此外,它当时刚进入重庆市场不久,在重庆仅设有4家店。
之前也有不少投资机构与永辉有过接触,但最终都没有投资。其原因可能是它们对永辉潜在价值的判断、对商业模式和管理层的能力都有不同的看法。零售超市是公认的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因而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异议,问题在于,永辉当时规模较小,而且只是在福建做得不错,虽然进入了重庆市场,但未来成长空间如何并不确定。于是,这些机构在经过几次接触之后就决定放弃。
在决定投资之前,汇睿资本委托其他机构做了尽职调查,评估投资永辉是否具备独到的投资主题。尽职调查主要考察了两个方面:一是永辉是否守得住其大本营福建市场;二是在重庆市场消费者对永辉的认可度如何。
尽职调查的结果是,永辉在福建市场的地位稳固,而在重庆,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这4家店门庭若市,消费者调研也发现消费者对这4家店认可度很高,客户净推荐值很高。因此,汇睿资本对永辉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投资之后,汇睿资本为永辉提供了增值服务,在战略设计、运营、人力资源、高管团队、外部资源调配等方面都给予了永辉不少的帮助。汇睿资本的尽责让永辉将其视为二次创业的合作伙伴。
4年之后,永辉超市的收入获得了5倍多的增长,其利润获得了超过11倍的增长,并于2010年12月在A股主板成功上市,而汇睿资本则赢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本文由张述冠采访整理)

作者韩微文是贝恩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合伙人,专注于私募股权基金业务。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