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金融服务应贯穿新市民整个生命周期

作者信息: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崔筠
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赵雯婷博士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不仅是城市建设主力军和消费生力军,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多年以来的金融服务行业咨询经验,笔者在本文中,将呈现三种类型新市民的人口特征、金融能力、金融需求,结合金融业态所推出的针对新市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广大金融机构展开新市民财商教育和金融权益保护提出六大启发。

新市民分三类

新市民指的是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目前,新市民人口数量约3亿人,普遍具有工作时间长、流动性大、业余生活较单调的特征。新市民的社会保障参与度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新市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稳定缴纳社保,例如工作流动性大、主动缴纳社保的意识较低等。此外,虽然新市民的经济基本独立,但是存款往往较少,理财观念淡薄。

笔者认为,不能把3亿新市民简单归为一类人群看待,建议将新市民划分为三大类人群:“毕业白领”、“农民工”、“创业者”。第一类人群“毕业白领”,拥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储蓄、投资意识。第二类人群“农民工”,这类人群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通常较低,没有稳定的社会关系,他们的金融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低。第三类人群“创业者”,以小微企业主、工商个体户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储蓄和投资意识。

六大启发

围绕新市民人群画像和主流金融产品及服务,笔者建议,金融机构可以从六方面进行布局:打造基于应用场景的人群差异化战略;针对不同需求灵活组合产品;金融创新和数据赋能;更好的客户体验,切合不同人群的场景和渠道;渗透更多场景,进一步覆盖现有新市民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具有附加值的其他服务。

启发一:打造基于应用场景的人群差异化战略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细分群体的衣食住行情况、所处人生阶段,点对点地匹配金融需求和服务,从而设计优化产品。海外金融科技公司的部分产品和服务案例可以提供一些启发。

案例一:“毕业白领”的工资周转需求。此类人群收入稳定但不高、抵押物较少、贷款额度有限,针对上述痛点推出薪酬预支,比如美国PayActiv允许员工通过支付少量的手续费,在所选择的时间段灵活支取已经获得的薪资。此项服务能够帮助该类人群满足短期现金流需求,同时改善财务状况。

案例二:“农民工”的小额借贷需求。此类人群征信覆盖不足、可供风险识别的数据较少。对此,专门服务“蓝领”工人的印度公司Vivif Upward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流程,尽可能地减少此类人群在获得金融服务时的书面任务;在借贷方面,通过自建信用系统,提供小额借贷,并且在24小时内完成审批。

案例三:“创业者”的运营保险需求。此类人群的收入不稳定、贷款难度较大,对此,美国保险科技公司Cuvva和Next Insurance为创业者提供了各类运营相关的保险服务,如短期运输车险和项目制工伤保险等。此外,办理过程全电子化,减少商家冗余的办理流程。

启发二:针对不同需求灵活组合产品

针对“毕业白领”,主要的金融产品需求集中在满足社交、职场等投入的短期借贷,满足买房、结婚、子女教育等大额开销的长期贷款,以及就业保障和医疗。

针对“农民工”,主要的金融产品需求集中在小额、短期借贷,以及工作相关意外、雇主责任等保险。

针对“创业者”,主要的金融产品需求集中在就业保障、创业贷款融资、子女教育、养老(如养老理财和养老储蓄)以及医疗。

金融机构可以自己或通过生态圈提供“借贷+保险+理财+养老”等金融产品组合,并设计针对人群的专属产品。如围绕快递物流、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等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行业研发专属保障产品,比如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建工意外险、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险等。

启发三:金融创新和数据赋能

通过金融创新、生态数据赋能,解决价值链痛点,在优化产品和客户体验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

针对新市民在城市没有固定资产这一痛点,金融机构可以在常规信贷流程基础上,增设新的评估形式作为风控补位,比如客户微信、支付宝等常用账户流水,甄别新市民的收入能力和还款能力。

针对新市民创业期间融资难、过程繁琐等,金融机构可以采用OCR/ICR技术、反欺诈等手段,客户在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进行贷款申请,无需纸质复印材料,提高使用体验。

银行保险机构接入信息共享网络,推进政务数据与监管数据共享。在取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整合新市民公积金、社保、医保、民政、不动产等信息,快速高效地防控化解风险。

启发四:更好的客户体验,切合不同人群的场景和渠道

针对繁忙的“毕业白领”“创业者”,尽量将繁琐的业务程序线上化,或是在网点设置快速便民通道。针对“农民工”的短期借贷和转款需求,金融机构尽可能地减少冗长的纸面工作。

根据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选择对应渠道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在快手上开通账号,推送“农民工”关注的金融话题;在抖音上发布与“毕业白领”和“创业者”相关的金融内容。

启发五:渗透更多场景,进一步覆盖现有新市民客户的全生命周期

金融服务应贯穿新市民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就业创业到生活消费、结婚生子,以及孩子教育、医疗保险和养老。

“毕业白领”:应当渗透职场萌新阶段,需要用信用卡或互联网借贷工具透支日常消费,以及工作几年后成家立业阶段。

“农民工”:打通“工资卡+银行+监管机构”,提供薪酬权益保障,另外,提供覆盖看病、工伤、意外等医疗保险。

“创业者”:银行提供较低的创业融资成本,比如创业担保贷款等。

启发六:提供具有附加值的其他服务

面对新市民存在的社会网络中断、社区认同缺失的痛点,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附加价值服务。

一是建立社群,增强新市民的归属感。如“毕业白领”买房群和理财群,“农民工”的“工友信息交流群”,“创业者” 的“生意经交流群”等,帮助新市民更好在陌生的城市建立归属感。

二是帮助提升新市民的金融知识储备。分层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弥补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短板;聚焦金融常识,对消费信贷、个人信息保护、数字化金融服务、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服务场景和高频事项开展教育宣传,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加大风险提示力度。

对于金融机构,服务好新市民群体不但能支持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安家立业,也能给机构带来新增长点、创造更多价值。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