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旦,全国多地重点商圈迎来消费复苏热潮。
在北京,年轻人涌向三里屯,随着倒数的钟声许下新年愿望;在上海,外滩、淮海路、静安寺等商圈车水马龙;在长沙、武汉、成都、郑州等城市,快乐的人群放飞节日气球祈福迎新。
随着2023年春节的到来,全国进入传统消费旺季,政府、商家也已开始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真金白银补贴促消费,全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花旗银行分析师的预测报道称,中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1%,达到5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新的一年将更加光明”。
一、比金子还宝贵的消费信心回来了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表明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工作主基调。
紧接着,两份重磅文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接连出台,对扩大内需的重视程度升至新高度,也对未来一段时期实施的路线图予以细致布局规划。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数字化(vector)业务主席 张婧表示:
“展望2023年,尽管整体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可能会持续波动,但是,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消费者信心将逐步恢复,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劲韧性,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依旧前景可期。”
根据贝恩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展现出强劲韧性,整体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6%,一举扭转2020年以来的趋势,跑赢了第二和第三季度的全国GDP增速。
“元旦当天就接待了6万人!看着大家又开启了买买买,就像回到了疫情之前一样!”天津武清奥特莱斯佛罗伦萨小镇的售货员张敏兴高采烈。
“春节的房间全部预订出去了,现在的三亚太火了!”三亚的酒店大堂经理Sunny如是表示。
在2023年,中国经济“稳”的基调更明确,“进”的要求更积极。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新局面,比金子还宝贵的消费信心回来了。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二、消费者更加务实理性,追求“心价比”
当信心与希望重启之后,全国多地陆续推出各种促消费活动,为人们端上丰富多彩的新年“消费大餐”。
《中国经济周刊》统计发现,从2022年12月以来,深圳、长沙、北京等超过40个城市宣布将发放消费券,覆盖汽车、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
采访中,多家商场的经理均表示要用新的促销来吸引消费者:我们发现去年“双11”就卷不动了,“双12”更是非常安静,当然也有疫情的原因。但是春节来了,最近我们绞尽脑汁布局年货,希望消费者们能够喜欢,愿意掏钱。
在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数字化(vector)业务主席张婧看来,中国消费者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三、谁会在2023年脱颖而出?
中国的消费者们越来越精明了,正如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直男们在分享自己研究心仪电子产品的技术规格,漂亮的小姐姐们教大家认识日常护肤品的成分、对比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和含绒量,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哪些消费领域会最先复苏?又有哪些消费品牌会在风起云涌的2023年生存发展更好呢?
2023年1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元旦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粮油食品、饮料、日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0.2%和2.6%。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年货节”前5天全国网络零售额达2080亿元,比上届同期增长4.7%。其次是跨省游、长途游需求明显增长,热门旅游目的地酒店住宿率和预订率持续提高。此外,机构数据显示,元旦三天电影票房突破5.5亿元,全国影院营业率达到85%,创10个月以来新高。
中银研究预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或将更加优化,将为2023年服务消费、线下消费恢复创造良好条件,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接触类消费将成为消费恢复的主要推动力。此外,房地产市场逐步筑底回升,将会带动家具家电、建筑装潢等与住房相关消费全部回暖。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亦认为,当前各地房地产政策已显著放宽,随着中国在 2023 年下半年加速开放,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强势复苏。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人“报复性旅行”将提振2023年旅游业》的报道称,中国重新开放边境意味着中国游客的回归,不仅利好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航空公司和旅行社来说也是好消息,且这些利好将向更广范围扩散。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四、新消费的新任务
从2019年以来,口红、咖啡、茶、面……消费品类的网红新品牌层出不穷,各路资本也纷纷涌入新消费领域,但是从2022年开始,很多新消费品牌表现并不理想,导致后续融资中新的机构进入会越发谨慎。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2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8490亿元,下降0.2%。另外,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28亿元,下降6.1%。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数字化业务主席张婧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原因在于五个方面:一是模式(Growth)能力,过往的增长通常来自抓住短平快红利,实现迅速增长,如今,这种粗犷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品牌应当回归初心、精耕细作、秋收冬藏,实现可持续增长;二是产品(Product)能力,即找到核心大单品,从而可持续长期增长;三是营销(Marketing)能力,过往的营销更看重不同平台的流量红利,未来,品牌需要秉承长期主义思维,集中媒体火力、改变用户行为;四是渠道(Channel)能力,过往的中国市场是“大流通渠道”,但是“一波起量”做法已经走不通了,品牌需要“全域增长”,需要“线上线下一盘棋”,认真思考如何精准定义每一个渠道的角色和作用、精耕细作才有可能打造基本盘;五是组织(Organization)能力,过往的组织更加看重稳定与控制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未来,品牌需要建设更加敏捷自驱的组织形式,从而应对外部环境。
五、新青年携手新国潮让内需火起来
1月6日,商务部召开2023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随着国潮消费持续升温,老字号备受消费者欢迎,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老字号线上消费同比增长30%。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潮作为中国品牌创造出来的潮流,已成功赢得90后、00后新青年消费群体的心。当代中国年轻人在全球互联的思潮下,将国潮作为追求自我表达的新形式,其背后正是中国文化不断走向自信的过程。文化力量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为持久的力量。新一代的青年消费者们天然具备国际视野,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国际差距已经缩小,加之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感,在他们所主导的新消费时代,新国潮、新智造的爆发实为必然。
全聚德、稻香村、安踏、白象等多家企业都表示,对于老字号来说,企业要勇于创造新的市场,通过全面评估市场和消费趋势,规划部署可靠的增长路径,打通新的销售渠道,通过新触点与消费者互动等。必须要携手新青年新消费者们,完成科技进步+需求迭代,共同推动完成产品创新。
目前,很多新国货的创新层出不穷,自热技术、冻干技术、锁鲜技术、AR/VR、虚拟人……每一个科技名词背后,都是一场产品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