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放眼2035年,人口迁徙经济、可持续经济和智能经济这三个重要经济趋势也将在中国逐步发展,并演化出独特的内涵。未来,它们将紧跟海外先进模式和实践,顺应宏观趋势,紧贴消费者新兴需求,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相信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加成熟和前沿的商业模式的涌现,值得企业和品牌持续保持关注。
要点抢先看: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消费品业务主席邓旻指出:“中国未来的八大潜力经济模式均体现了未来消费的大趋势,过往的大一统、普适性的经济样貌将被多元化、原子化的经济潮流所影响,未来的消费者将更趋于个体化,植根于不同属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将逐渐成为未来的主流。”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沈思为说到:“站在当下时点,贝恩建议,面对未来多变的消费者结构和消费趋势,企业和品牌需要主动思考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之道,重新审视所在行业原本理所当然的“底层假设”,密切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引爆点”,加强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和人才梯队建设,让企业面向未来,长远发展。”
人口迁徙经济——文化交融,消费迁移
在未来,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见证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互交流、融合,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的消费形式。这一趋势已有不少迹象,其中包括社会发展带来的大量的人口迁徙和频繁的人员流动:人口已不局限于向上线城市迁移,也包括寻求低压力、慢节奏生活,以及在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地区的跨区流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跨境流动仍然频繁,人口迁徙经济将继续行进在快速发展的车道上。
潜在商业机会
多方向的人口迁移、流动在中国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催生了新商业机遇。
高线城市流行的消费品牌随着人口迁移,打开并深入下线市场。如三线及以下城市已经成为星巴克等品牌的重要市场。同时,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区域网红品牌提升了全国知名度,开始跨地区渗透,如某奶茶品牌反向渗透上海等高线城市。
一线城市内流行的消费业态惠及下线城市居民。随着一线人口回流和“数字游民”群体的扩大,外卖等O2O模式已普遍渗透下沉市场,精品咖啡馆、精酿酒吧等业态也在低线级市场萌芽。无独有偶,高线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融入了下沉市场,如腰旗飞盘等新潮运动、艺术市集、音乐会、沉浸式体验等休闲娱乐方式渗透了下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针对“数字游民”、“候鸟人群”以及其他迁移人口的居住服务模式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比如,地产公司针对上线城市移居人群在宜居旅游城市的置业需求,打造文旅地产住宅产品。地方政企面向日益壮大的数字游民群体,建设运营数字游民社区。各类旅居服务商提供包含出行、定制游、住宿等服务的全套服务。随着房车旅行成为新时尚,配套的租赁、陪护、代驾服务也应运而生。
在国家确立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未来十年我们将继续见证政府不断出台相应政策规范,引导企业和公民采取行动以保护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逐步普及,受到政策要求和经济激励的推动,企业将更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也将进一步带动消费者的环保和社会意识的觉醒与发展,由此涌现出各种新的商业模式。
潜在商业机会
中国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绿色、低碳、环保等领域的创新。但是,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意识仍有不足,可持续实践更多由政府/企业带动。而海外市场则由消费者主导,对企业的环保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机遇。
旨在节能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商业模式不断兴起。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迅速,形成了共享单车这一成功应用形式,此外,“分时共享”的模式也延伸至汽车、充电宝、办公住宿等其他领域。临期折扣商品超市快速发展,并且被大众认可,这一新兴消费模式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循环经济也衍生出多样化商业形态,包括二手商品回收、交易,目前已经渗透线上和线下多渠道。知名的消费品牌也纷纷开启包装回收实践,再生利用、践行环保的同时,增强了消费者粘性。
绿色环保产品的种类多元,有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通过ISO、GAP等认证的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消费品牌也通过使用环保材料、推出替换装等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和污染降低:有的乳企采用了去油墨/再生材料,降低产品包装污染;越来越多的鞋服企业研发可再生材料产品;替换装也日益被消费者接受。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领域进行不同实践。有的消费品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捐赠活动,还有的企业通过雇佣残疾员工、改造无障碍工厂等途径促进就业平等。在这些传统的社会责任承担形式之外,部分企业在环保领域探索新实践,助力碳中和:某房企投入建设绿电占比100%的碳中和社区;某导航服务商以计算用户碳减排量来兑换礼品或捐赠,鼓励用户绿色出行。
未来,借助智能设备/应用进行高效决策和便捷生活服务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模式。这一趋势已有不少迹象,我们不断看到,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AI等新技术、新应用随之发展并迭代,助力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智能化升级。
潜在商业机会
随着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带来的机会是广阔的,不仅可以进一步智能化原先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效率与便捷性,还能从传统机械化生产和生活领域延伸到自由度极高的个性化创意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目前我们身处技术大变革的前夜,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性。
生活智能化层面,交通出行和家居生活是其中的典型颠覆式场景。
从交通出行角度,智能技术为公共交通和私人出行带来巨大变化。无人出租车、无人公交在北京等多地开启试点,广州等地也出现支持代客泊车、车位调控的智慧停车场,科技创业公司也纷纷布局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赛道。
从家居生活层面,全屋智能系统不断升级,智能小家电品类愈发多样。某些科技公司提供支持不同生活场景,可实现家居产品互联的全屋智能系统。智能家居从传统的智能门锁、智能传感器延伸至能识别大米种类的智能电饭煲、自动亚膜拉花的咖啡机,以及能检验牙齿情况的智能电动牙刷等。
个性化创意领域,生成式AI技术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成式AI技术赋能创造,实现更强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创作平台开始应用AI技术,辅助生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形式内容。某些办公沟通软件搭载AI助手,功能集中于日常办公事务辅助处理,包括日程管理、会议记录撰写、文案优化等。
生成式AI技术进一步推进与人的连接,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与体验。某些游戏公司设置了智能NPC形象,在游戏情境中与玩家自由对话,生成个性化行为反馈。一些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也设置了可与消费者进行个性化交互的智能卡通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认知度和客户忠诚度。